MENU
江南app官方入口 江南娱乐注册平台官网

新闻资讯

  >   首页 > 新闻资讯

说来惭愧我一直误解了丰田

时间: 2024-12-25 16:10:33 |   作者: 新闻资讯

  如果统计一下,全世界哪家企业被人学习的次数最多,我猜丰田一定名列前几,甚至有很大的可能是第一。

  几十年来,几乎所有制造企业都将丰田“精益管理”作为管理标杆,甚至掀起过“学习丰田”的热潮。

  不过说来有些惭愧,我做了十几年商业咨询,参访过不少采用丰田模式的企业,也对JIT、5S这些由丰田而生出的概念有所了解。

  于是前段时间,我将国内研究精益管理的实战专家胡光书老师请到了办公室,向他认认真真的请教了一个晚上。

  胡光书老师是尚和管理咨询创始人,在得到APP上开有课程《精益管理实战课》。还曾长期指导厨邦酱油、蜜雪冰城、华兴玻璃等企业落地精益管理。

  和他聊完,我真是大开眼界,也纠正了此前的许多误解。精益管理并不是“死抠成本”,也不是“打扫卫生”,更不是“把人变成机器”,而是一整套“无限循环”式的逻辑和方法。

  我还有一个很大的感悟:对于每个企业,乃至我们每个人而言,一定要能像丰田一样,为自己开启一个“无限循环”,去推动自己不断迭代、持续成长。

  今天我想斗胆用一篇文章的时间,将胡光书老师的分享总结给你,也分享我对精益管理的看法。

  几乎所有人看到丰田车间的第一印象,都是被那种带有“艺术美感”的整齐所震撼。

  再听说这样的模式效率高、损耗少。就让很多人误以为,学丰田,就是学整理,甚至就是学打扫卫生。

  这些企业通常很喜欢参访,组织高层集体去日本,从丰田看到优衣库,上万张照片流水一样发到公司群里。

  回到公司就搞动员、搞誓师大会,口号横幅挂满整个工厂,全员集体打扫卫生,做不到就罚款、扣分。

  最后,基层员工说你罚吧,我摆烂了。中层说我累了,这玩意没用。高层气不打一出来,这届员工怎么像算盘一样不拨不动呢?

  如果关于精益管理你只记住一句话,那一定就是上面这一句。精益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改善经营,提升利润。

  工人用螺丝将两个零件固定在一起。请问,下面这些过程消耗的时间里,哪些是浪费?

  123是浪费我能理解,这些时间确实不产生实际价值,可以优化,比如把螺丝做好分类,减少寻找的时间。

  假设螺丝要拧10圈,那么此前的9圈半,全部都是浪费,只有最后拧紧的那“滋溜”一下,那几十毫秒,是在产生“紧固”的实际价值。

  假如有更好的方法,比如榫卯结构或者胶粘技术,能比螺丝更好更快的完成“紧固”目的,那整个拧螺丝的过程都应该被优化。

  现在你明白了吗?在丰田看来,只有最后直接产生结果的那一下,那一瞬间,是在产生价值。此前的所有流程,都是在浪费,都有优化的空间。

  胡光书老师说,就分类来说,公司制作过程中一共有8大浪费,上面说的拧螺丝过程只是其中之一,叫“动作浪费”。也就是完成一项任务中的废动作、不产生实际价值的动作。

  还有比如“生产过剩浪费”,也就是“产品库存”。丰田看来,库存是最大的浪费,白白占用巨额的流动资金和厂房空间,却不产生实际价值。

  丰田著名的JIT理念(Just In Time),就是要求在恰当的时间为客户提供恰好数量的产品,最大程度减少库存浪费。

  再比如“搬运的浪费”,也就是将原料、产品从一个地方挪到另一个地方时,浪费的人力物力。

  业界一般认为,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实际创造价值的成本,和浪费之间的比例,是1:9,也就是有90%的成本,是被浪费了。

  但胡光书老师说,在丰田看来,这太乐观了,哪里止1:9?丰田认为,这个比例是1:17000-1:22000。

  什么概念?你每天工作8小时,实际最多只有1.7秒在产生价值,剩下的7小时59分58.3秒,都是浪费。

  丰田模式的缔造者大野耐一举过一个极端例子:当你站在汽车组装车间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就能听到电动扳手拧螺丝时发出的“嗡嗡嗡”的声音。除了这“嗡嗡嗡”外的所有时间,都是浪费。

  再来看那句核心理念:通过减少相关成本中不产生实际价值的浪费,最终提升利润。你是否有些感觉了?

  胡光书老师说,业界对精益管理的另一大误解,就是认为这是一种单纯“压缩成本”的方法,甚至会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

  建立了减少浪费的基本意识,接下来就是正式开启精益管理的“无限循环”,这就必须提到一个专业名词:5S。

  胡光书老师说,国内很多企业,对5S有一种“迷一般的执着”。仿佛在企业里推行精益管理,就等同于推行5S。

  更有甚者,已经不满足于5S,提出了6S、7S、10S,甚至我在百度上搜到了“20S管理”。

  但实际上,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的“5S管理”,只是整个精益管理的第一步。

  5S的目的并不在打扫卫生、更不在有多少个S,而是通过整理、清扫,察觉缺陷,培养察觉缺陷的眼光。

  胡光书老师举了一个他服务过的客户的例子,华兴玻璃是亚洲最大的日用玻璃生产企业,在刚开始做咨询合作时,整个模具仓库乱成一团,每次都要在堆积如山的模具里反复翻找,才可以找到需要用的。

  想彻底消除这一些浪费,就要用5S的流程来做启动,经过仔细的梳理、分类。华兴玻璃发现了大量此前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比如,有些模具早已弃用,白占空间。有些需要配套使用的模具却被放在了不同地方,找起来极耗时间。有些易倾倒的模具摆放不合理,存在倒下来砸到人的安全隐患。

  一系列清扫、改进下来,华兴玻璃通过变卖已经弃用的模具,变现了近1000万。同时根据模具使用频次,重新优化了工厂动线与摆放结构,确保不管用什么模具,都能在60秒内找到。在节约大量工时的同时,也排除了安全隐患。

  接下来,要进入“改善提案-提升改进”的循环步骤,胡光书老师说,这是精益管理的灵魂。

  不不不,绝不是,这是精益管理的大忌。精益管理下的改善提案,一定是鼓励每个员工自己提案。

  胡光书老师说,这里的改善提案,并不是什么战略级的大建议,而是优化日常工作中的一切小细节。

  举个例子,即使是一个简单的“在案板上切肉”的动作。用什么类型的刀、戴什么手套、左手怎么握住肉块,右手从什么角度下刀。这些都蕴含着无穷的优化潜能。

  改善提案后,经过实操验证,证明确实有效,那就确立为操作规范,并奖励提出改善意见的员工。

  要时刻注意,这里的“有效”,判断标准决不能是“是否整齐美观”,而一定是“是否能真正减少浪费”。

  判断精益管理是否,实际上的意思就是看提出的建议,是不是真的是为了“优化流程,减少浪费”。

  而精益管理的思维下,每一项建议,都应该为减少无用的工作量,让自己的工作流程更优化、更加舒服。

  一旦成千上万员工都开始自行改善自己做的每一件小事,领导往往会发现,那些他们坐在办公的地方里想出来的办法,远远不如员工的。

  员工或许思考不了企业战略转型,但要比起怎么给机器上润滑油,员工一定比老板强百倍。

  然后,这样的一个过程绝不能是“运动式改进“,而要形成习惯、形成企业文化,每月改进、每周改进、每天改进、每时每刻都在改进。形成一个一直在优化的“无限循环”。

  业内有一种说法,丰田真正伟大的地方,就是让它的员工都变成了“改善病患者”,几十万的丰田员工对处理问题就像上瘾了一样。

  前段时间,我在参访通威太阳能时,就听到分享,某一个月的时间里,通威某生产部门的3000多个员工,提交了1万多条建议。

  在经过专门团队的筛选后,把部分可行的建议变成了改进的方法。最终通威评估,这一些方法创造了大概1300万的价值。

  每个月都在这么改进,提出建议、提升改进,不断循环迭代。这就是一个“无限循环”。

  我的感悟是,学习丰田模式,其实是在让你的企业进化成能无限循环的学习型组织。

  哪怕起步低、基础差,但一旦这样的无限循环启动,持续改善,随之而来的就是指数级提升。

  我继续请教,学丰田的公司那么多,为什么有的学成了,有的却举步维艰的学了好几年,最后还是完全没有办法推进,不欢而散?

  先说第1个,很多企业误以为,想监督员工执行,必须靠严格的惩罚。东西放哪、路线怎么走,规定的清清楚楚,一点不能错,错了立刻就要罚。

  那该怎么办?最简单的方式是靠奖励,比如直接发钱,员工每提出一个改进建议,就奖励一笔钱。

  还可以靠给员工以荣誉,比如有些企业内,会将改进建议,用提出者的名字来命名。

  假如说,一位叫文玲的员工优化了管钳结构,那就起名叫“文玲管钳”。“德光搬运法”,那就是一位叫德光的员工研究的搬运方法。

  胡光书老师还举了一个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例子,越汇乌鸡卷在做精益管理优化时,将最基层的清洁工阿姨,也一起带去了日本学习。

  想想看,一位五十多岁的清洁工阿姨,第一次出河南、第一次坐高铁、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国。

  这一系列的愿望,连她自己都没想到,能在学习精益管理的过程中,一次性全部实现。

  总之,精益管理绝不能只靠惩罚,而要靠尊重,靠把员工真心地当做人一样尊重。

  胡光书老师说,企业能否顺利推进精益管理,老板是否有带头意识,能否亲身投入做改善优化,几乎是决定性的要素。

  企业老板不能坐在办公的地方里指挥大局。而必须亲自上阵,从自己做起,全套践行精益管理理念。

  不知道你会不会奇怪?哎?说丰田精益管理,你怎么不说“看板制度”,不说“按灯制度”?一般大家想到精益管理,不都是这些吗?

  我觉得,这些具体的操作,都只是皮毛。只学这些皮毛,永远只能学成。

  关键是你要记住,精益管理的目的不是缩减成本,更不是打扫卫生,而是减少浪费,提高利润。

  关键是你要记住,精益管理不能靠惩罚、不能靠强迫员工执行,更不是在把人变成工具。而是靠老板以身作则,靠发自内心的尊重每一个员工,激发出每一个员工的创造力。

  在我们这家“小破公司”润米咨询里,我也在一直在努力建立属于自身个人的“无限循环”。

  每周一我们会开一个周会,找出过去一周目标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和偏差,每周提出纠偏方案,然后下周再来复盘、继续纠偏,循环进行。

  虽然不敢说效果有多好,更不敢说自己学到了丰田的精髓。但是我相信,只要这个循环建立起来,哪怕我们起步晚一点,基础差一点,也总能获得自己的收获。

上一篇:铝可以制天下

下一篇:第九届全国铸造职业职业技能比赛压铸模具工组决赛在珠海开幕

版权所有 © 2020 玻璃钢模具 | 复合材料模具 | 模压/热压模具 江南app官方入口-江南娱乐平台注册官网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