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布在等级高、名望大的刊物上的文章质量未必高,宣布在等级不高、名望不太大的刊物上的文章水平未必低。今日的学术界和教育界却广泛存在‘以刊论文’的倾向,这傍边暴露出的中心问题是学术点评系统的不完善、科研管理方法的不规范,以及有关职能部门在人才点评规范问题上的简单化和粗豪化。”身为哲学学者,我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冯俊委员一向重视学术界意向。这次,他带来了《警觉“以刊论文”,遏止学术浮躁》的提案。
冯俊着重,中心期刊的遴选是把期刊看作是一种文献载体,根据学科文献在期刊中的散布规则,选用载文量、引用率等目标对期刊进行点评,并不具有全面点评期刊或论文学术好坏的功用。“现在我们遍及把宣布在中心期刊上文章数量的多少看作项目结项、业绩考核的首要是根据,获得更多科研经费的条件,看作评职称、晋等级、拼头衔、得奖项的规范。这种倾向的背面已形成了一条可供寻租的利益链,助推了学术浮躁之风的延伸。”冯俊说。
“中心期刊替代、充当了学术水平的裁判,其鉴定的效果和运用场景规模得到始料未及的扩大乃至变形。”冯俊对此忧心如焚。为此,他主张教育部、中科院和我国社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高校、党校和各科研机构,在绩效考核、职称提升、效果结项和荣誉奖赏的鉴定中,选用代表论著点评的方法,而不是着重刊物等级和论著数量。一起,变革学术点评机制,充沛的发挥单位学术委员会的效果,树立“代表作”同行评议准则。把最有代表性的一两件著作,作为学者学术水准的首要鉴定根据。这种点评方法能和传统的量化规范结合运用,量体裁衣,最大极限地反映学者的客观水平,使学术从重宣布数量和杂志等级回归到重效果质量。
在冯俊看来,“以刊论文”的倾向,恶化了学术生态,违反了学术点评规则,腐蚀了学术精力,少量中心期刊“以刊创收”“钱学买卖”之风延伸,学术期刊的价值取向发生了违背。“学术点评机制问题与学者的切身利益相关,影响我国学术的发展趋势,不行不小心!”(记者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