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2-11 11:07:18 | 作者: 模具展示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的提升,其在所有的领域的应用逐步渗透,无论是医疗、金融还是教育。这一变化不仅提升了生产力,还再一次引发关于安全与隐私的广泛讨论。2023年被称为模型能力之年,2024年则将成为应用场景之年。2025年预计将是人工智能走向大范围的应用的一年。在这一进程中,安全问题无疑成为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近日,在第八届“一带一路”园区建设国际合作峰会的网络安全国际合作专题论坛上,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世忠等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安全挑战进行了深度探讨。吴世忠指出,尽管AI技术为人类带来了无限生机和希望,但同时也伴随着许多安全风险隐患,如个人隐私侵犯、就业结构变化、法律与社会伦理冲突等。
面对这些新兴的安全威胁,传统的网络安全方法显然捉襟见肘。周鸿祎提出必须运用大模型来应对,强调了“以模制模”的重要性。他生动地形容道:“用魔法打败魔法”,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在解决安全痛点的同时,人工智能本身所带来的新挑战也需要被综合考虑。
然而,不同国家对网络安全的认知和法律规范差异极大。这种差异化的认识使得国际间的合作面临挑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江明灶指出,全世界内要建立一个更为一致的框架,汇聚专家力量,以应对AI以及其他新兴技术带来的挑战。
对此,闫立金,则强调了网络秩序和价值共建的必要性,认为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网络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各国需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共识来消除分歧,确保技术发展带来的利益得到一定效果分享。
随着AI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处理信息安全的创新需求日趋强烈。AI绘画和AI文本创作等新兴领域的崛起,展示了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巨大潜力,同时也引发了对版权、创作归属和道德伦理的探讨。AI绘画工具,如DALL·E和Midjourney,慢慢的开始为艺术家提供创作灵感与辅助,而AI写作工具,如OpenAI的ChatGPT,则已在内容生成、文本创作等领域带来显著提升。
然而,这些技术的应用同样伴随着风险与挑战。如何确保AI生成的内容不侵犯他人权益,如何维护创作的公正性,以及如何防止技术滥用,都需要行业内的合理规范和国际间的协同合作。
总的来说,人工智能的未来前景既令人振奋,也充满挑战。面对技术发展的安全挑战,专家们的共识在于:唯有加强技术监管与国际合作,才能确保人工智能的安全、可靠与可控。正如周鸿祎所言,只有以模制模,才能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局面。在这条充满变革的道路上,各国和各界需要紧密合作,建立一个更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
解放周末!用AI写周报又被老板夸了!点击这里,一键生成周报总结,无脑直接抄 → →